当前位置:首页 > 艺术鉴赏 > 当代艺术 > 详细内容
装置艺术市场期待厚积薄发
发布时间:2013/5/27  阅读次数:2874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毛同强《地契》

徐冰《地书》

徐冰《背后的故事-7》

 本报记者  蔡  萌   

 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嘉德20周年庆典春拍“中国油画雕塑专场”上,徐冰装置作品《背后的故事-7》最终以650万元的价格落槌,含佣金成交价为747.5万元。源于西方的装置艺术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,如今国内已经有了许多职业装置艺术家,不少装置作品受到了国际艺术界和国际市场的认可,然而国内装置艺术市场却一直低调、冷清。对于近两年国内拍场出现的成交价过百万元的装置作品,一些业内人士更是认为仅个案而已,不具备太大参考价值。什么原因影响了国内装置艺术的市场?装置艺术何时才会迎来市场转热的那一天?

  体量庞大却是小众收藏

  装置艺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,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,装置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当代艺术门类,在西方已经有独立的装置艺术美术馆,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,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;许多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,在英国,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。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,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。

  然而,回首近3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,从艺术自身、市场、收藏、媒体等各个方面看来,装置艺术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。业界还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则笑谈,足以说明装置艺术在国内的“小众”:某大型拍卖行推出一件灯光装置作品,因原作尚在国外展览,仓促之下拍卖行以照片代拍;这件作品拍出后,原作到货了,却迟迟无人来领;经询问才知,因照片拍得唯美,买家以为买的就是照片,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装置艺术。

  国内装置艺术收藏为何如此小众?“究其原因,一是因为装置艺术对运输、储存、陈列、维护等都有严苛的要求;二是因为大型装置不容易转手、变现;三是装置材料具有特殊性。”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对记者说。据了解,相较于传统的架上艺术,装置艺术可谓体量庞大,需要藏家有足够的财力为装置作品安家、维护;而对于装置艺术的收藏价值,目前也无固定的标准和尺度,且装置艺术本身创作时间长、创作成本高、售价不菲,如果从投资的角度考虑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;此外,很多装置作品所采用的材料并不能保存很长时间,艺术家更多的是想表达作品所承载的观念,这些都为收藏带来了不利因素。

  “对于包括装置艺术在内的这类非传统拍品,我们所拟定的目标群体不是个体而是美术馆、博物馆等机构。竞拍人都会非常清楚,这件标的不是今天买过来明天就要拿去卖掉的,而是作为一个相对永久的收藏,放置在那里,充分发挥其价值。”上海泓盛拍卖业务副总经理孙佩韶认为,不同于传统拍品,装置艺术作品主要针对的是机构收藏。2012年,上海泓盛将徐冰在沪申画廊的展览项目“地书项目”作为整体以一项拍卖标的进行打包拍卖,包括书、影像作品、装置作品等十几大类,该项目最终成功以650万元落槌,据悉,购买该项目的正是上海的一家美术馆。

  品质决定拍卖价格

1 2  下一页
来源:中国文化报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版权所有:中国当代艺术家网chenfeng.com

联系电话:冯女士18385228616  QQ:980715086   邮箱:980715086@qq.com

备案许可证编号为:豫ICP备13003262号

微信公众号